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21年年会召开,探讨新冠疫情常态下的博物馆发展

文章出处:弘博网 发表时间:2021-03-17

3月15-16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博物馆学会主办的“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21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上海大学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社会组织工作专项小组办公室主任戴言,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曹鸿等省文物局领导,学会理事会成员与会员代表及媒体代表150余人参会。研讨会主旨报告围绕着新冠疫情常态下的博物馆发展展开。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2020年4月的一次全球性调查显示,疫情期间全世界8.5万座博物馆闭馆,占世界博物馆总数的近90%,其中近13%可能面临永久性关闭。在北美,绝大多数博物馆至今处于关闭状态,员工在无薪休假和没有续签合同的博物馆分别占比约22%和15%。同年9月ICOM更新的数据也并不乐观:近31%博物馆开放后重新关闭,16%的博物馆预算收入缩减50%以上(其中6%的博物馆缩减幅度超过90%,10%缩减幅度超过75%);而申请紧急资金援助和员工工资支持的博物馆分别占24%和27%;31%的博物馆已经开始裁员;取消或减少展览项目和活动项目的博物馆则分别占46%和67%。新冠危机给博物馆带来了现实和潜在的影响,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面临财政预算大幅削减、社会赞助严重萎缩、员工失业或降薪日趋严重、大型项目被迫停摆等困难局面;而在我国之外的其他地方,不少博物馆仍处于关闭状态,或许再也无法开馆。

同样据2020年9月ICOM的调查显示,许多博物馆已经在主动调整自己未来的工作思路和机构发展战略:9%的博物馆开始开发新的工作方法;正在考虑调整的占21%;已加快或正在考虑加快数字化服务进程的分别占20%和近20%;而已经选择聚焦新观众群体和正在考虑做出此选择的分别占29%和32%。新冠疫情给许多国家(包括博物馆发达国家)博物馆的社会开放、财政状况、业务功能甚至从业者心理的影响是真实可见、一定程度上深刻而长远的。

安来顺认为,作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新冠疫情正在并将给博物馆带来现实和潜在的影响,甚至带来博物馆生态系统的深刻变革。“疫情流行期间博物馆发挥了什么作用?客观上让博物馆增加了什么社会价值?疫情流行中如果没有博物馆,社会可能失去什么?疫情结束后博物馆的生态系统将是什么面貌?疫情对博物馆财政、领导力、观众、项目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后新冠时代博物馆的社会作用是什么……”这是博物馆及其从业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疫情也让博物馆及其从业者发现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性的事实。在对新冠疫情影响的深刻思考,孕育出博物馆的新可能、新机遇,将激发博物馆新的文化潜能。新冠疫情让人们认识到博物馆可以让社会更加坚韧,人民更加团结;可以对人民群众心理健康和幸福福祉产生积极影响;可以极大地拓展与教育之间更加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可以通过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提供新的文化交流方式等。

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专委会副主任陈同乐则表示自己在这一年的实践中,切实感受到疫情似乎正在重塑博物馆,博物馆在变得“可共享、具特色、有新意、善学习、转观念”,这其中观念转变影响最大。他认为2020年与博物馆相关的各种事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博物馆所处的大环境、展览运作流程(申报和准备方式)、观众(团体减少,个体增多)、参观行为和方式(自主参观)等。


(转载自弘博网,根据发言内容整理,部分资料来源于浙江省博物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