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

祭侄文稿的前世今生

来源:原创   人气:3116   时间:2019-01-24

前几日,有一件文物登上了微博热搜,微博热搜向来都是明星的七七八八为主,一件文物究竟为何有如此大的热度呢?首先让我们看看祭侄文稿这件文物本身。祭侄文稿的作者是颜真卿,那颜真卿是何许人也?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名臣、书法家。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从这短短几行字中,我们可窥见其一生之波澜壮阔,以及他在书法上的极高成就,从他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出,他曾率领义军对抗叛军,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无数人曾得见盛唐,得见那万国来朝的开元盛世,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无数人的命运也随着盛唐凋零,这些人中既有李白、杜甫这种家喻户晓的名人,也有颜杲卿、颜季明这种在历史上籍籍无名之人,史书无名并不代表毫无作为,在那个年代,多少忠臣良将曾金戈铁马,浴血奋战,来拽住风雨摇曳的大唐,却成为历史的注脚,这二人,便是《祭侄文稿》的主角。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短短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字字泣血,风骨尽显。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我们无法得见颜公提笔之神态,却能在字里行间瞧见他的悲愤,颜真卿对着侄子的头骨,他是何等悲伤,何等愤恨,国仇家恨,国破家亡,悲伤急切之情跃然纸上。他的这篇《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祭侄文稿局部

这便是祭侄文稿的前世了,时间过去了一千二百多年,本该安静躺在博物馆的祭侄文稿,前段时间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时间回溯到1949年,国民党撤退台湾时,将诸多国宝带去台湾,这其中便有祭侄文稿,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但最近却有网民发现,台湾政府竟然偷偷将这件国宝送到日本进行展出,无特殊保护,消息一出瞬间引爆两岸网民愤怒。

你凭什么?是的,凭什么?在祭侄文稿上盖有一个章,子孙保之,若国宝有什么损坏,台湾当局有何颜面去见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一千二百年,这其中多少战乱,多少动荡,这卷纸都安安稳稳的度过了,如今却要漂洋过海,远渡重洋。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这十六字,道尽辛酸,网友评价台北故宫博物院,拿着最有时代气节的表帖,干着最有辱民族大义的事情,事情发酵后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始互相推诿责任。

每一件文物,都是无价之宝,都是不可再生的,我们真的应该对的起《祭侄文稿》上所盖的那四个字,子孙保之,颜家满门忠烈,颜真卿最后以77岁高龄仍去平叛,死于叛军之手,被叛军以一尺白绫缢死,死前仍大骂叛军,文人风骨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清康熙皇帝如此评价他:

史称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  (《跋颜真卿墨迹后》)

如今《祭侄文稿》已经在日方展出,引起舆论关注后,日方表示会加强保护措施,派专人保护,这与网友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14日有网友发现祭侄文稿送日展出一事,呼吁大家关注,然后有更多的网友关注呼吁官方关注这件事情,15日祭侄文稿登上微博热搜,16日人民日报、环球日报、央视等官媒纷纷发声,引起一场舆论风暴。可以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因为有这些网友的关注,换来了日方的重视,也让更多的人开始重视起文物保护,关注文物保护,我们能做的不多,人微言轻,但我们也可以做我们能做的,希望大家也能更多的重视文物保护,这样才能对的起那些先烈所付出的努力,也希望所有文物能得到好的保护,《祭侄文稿》能平安回家。

分享到: